雖然很累,但半夜我有起來電視關掉。
這家飯店是酒店式公寓改的,隔音相對好,問題不大,
但海豚豚度假沒有早起的習慣,而飯店的立頓茶包讓我對早餐毫無期望,
早餐還是出門吃吧。
吃得好的早餐,是每天成功的一半,
大家說對不對啊。
(妳哪餐吃壞不發火的啊,嗄嗄嗄)
這次出門的重點是「法國五月」、「老香港」與「西港島線」,
加上地鐵已經開到堅尼地域,
就讓我們去以前覺得很難去的新興食家好了。
希望這種老社區的早茶,不會讓我失望。
雖然說港鐵的這三站從批准興建到真正蓋完,足足花了十年等待,
但這三站的品質與規劃,老實說沒有讓人特別驚豔,
甚至可以說,由於空間限制,設計得非常詭異。
完全就是1980年代的美感與規劃,跟早年的幾個站分不出太多的不同。
出了地鐵站,這裡我也是第一次來,不到三十秒我就放棄了簡圖,
研究了完整地圖,幾無差錯的找到了略為狹窄的店面。
但還來不及高興,
一走進去,滿滿的都是人,
當地鄰里的各種交談聲,觀光客倒是少,食物應該值得期待。
但我貧乏的粵語辭庫,不足以支撐我問要怎麼找座位啊,
大概我臉上寫著「我好餓快點餵我啦喵~」
一個阿姨指指她的座位,講著大概是她要走了桌子讓給我
於是,我就卡進去了那桌,
背後剛好是保溫的蒸籠區,
我好餓啊真的快餵我啦。
坦白說,這種老店的菜單大概都是參考用的,
觀察一下別人吃什麼比較實際,
我的左邊跟左左邊是香港人,對面是跟我們一樣,顯然還不在狀況的台灣人,
所以,到底,要吃什麼?
海豚豚應該餓了,她先在阿姐們前往保溫的路徑上攔了一籠粉菓,
一看到我們拿了粉菓,阿姐眼睛都亮了,
馬上推銷還沒到蒸籠區的百花釀豆腐,
可是新興的點心個頭非常大,這兩籠下去我覺得我直接準備甜點好了,
搖搖頭之後,鴨腳紮來了,
其實比較想吃雞紮的我心中遲疑了二秒
「海豚豚抓住那龍鴨腳紮!」
「什麼?」
「妳背後那個,快攔住她!」
阿姐大概感受到了我崩潰的眼光,
拿了一盤放我們桌上,
說真的,不用去陸羽看人拿著點心盤走動,
這裡也是有點這種意思的。
我對面的台灣人跑去蒸籠區拿了蝦餃,
恭喜你們出局了掰掰,沒發現除了觀光客沒人拿蝦餃燒賣嗎?
這種工不可能細的地方大家都是來吃怪點心的。
放開那組被阿姐徹底遺忘的同胞之後,
我覺得還是要幫海豚豚拿一塊馬來糕的,
畢竟明天我也不知道陸羽有沒有作,而且這邊的馬來糕豎氣泡很漂亮,
是傳統作法,應該可以滿足她的基本要求。
終於可以吃了,我好餓喔,真的啦,餓了。
粉菓是現作的,雖然澄皮厚了點,它個頭大了點,
但裡面該有的東西都沒有少,新鮮而且滋味很好,
我最討厭缺斤少兩的粉菓了。
鴨腳紮很多地方都不做了,芋頭很好吃,
但我真的還是三心二意最終沒看到的雞紮啊,
馬來糕確實是老做法,一點邪門歪道的東西都沒有加,
(是啊,現在連香港都是滿街偷工減料的點心了喔)
吃到這裡,我大概理解了,新興的工不細,內餡可能還切的各種大塊的
阿姊們很有個性,
但這家店勝在所有的點心都是老作法,
跟妳二十年前吃到的東西一樣,
一點一點的材料,什麼東西都不少。
遙遠的對角線有一桌台灣人是有香港人帶的
但還是遭到保溫區阿姐無情的「這沒有」「賣完了」各種個性攻擊
我對面的台灣人只吃了燒賣蒸餃跟流沙包就走了
然後,我隔壁的那組香港人
阿姐神秘秘的拿了一盤點心,也沒管人家要不要
說兩句話拍拍人家的肩膀就走了。
這是什麼?
我對粵語的音調一直不是很熟悉,只聽到了麵包雞?麵花雞?
看起來應該是雞肉跟白色藻類/山竹/植物的組合?
不過蒸籠區正在被個性攻擊的香港人反應很快,看了一眼,在他的台灣小夥伴還沒反應前,
就問阿姐有沒有這個點心。
阿姐說,沒有。
但這種點心不會只作一籠,所以我們要作的就是,等。
正當我左顧右盼,滿場找這個我念都不會念的點心的時候,又有點心往保溫區前進中,
阿姐看我正在左顧右盼,直接用粵語問我:
「所以妳要棉花雞嗎?」
恩,這傢伙叫做棉花雞......
而我遠遠望去以為是竹笙的部分,其實是爆肚。
.
阿姐又拿了百花釀豆腐來(其實我只能看到鯪魚跟豆皮......)
可是真的吃不下了,我也想吃啊
買單,櫃檯的阿叔好老好老了,老的讓他服務好像有點過意不去,
熟客自己丟下錢就走了,而我弄不清楚茶資要怎麼算只能等阿叔用顫抖的手按計算機,
等到這些老人們都走了,
我們大概就沒有點心可以吃了。
最終的價格大概等於兩個人在陸羽的茶資,
如同這些即將消逝的傳統街市,
西環作為庶民最後的堡壘,是有其原因的。